优酷小说网提供品三国无错版最新章节全文精品阅读 |
![]() |
|
优酷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品三国 作者:易中天 | 书号:23622 时间:2018/7/17 字数:7229 |
上一章 会际云风 章三十四第 下一章 ( → ) | |
孙坚、孙策⽗子开创了江东基业,然而两人都英年早逝,接班的孙权只有十八岁。面临內外![]() 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讲到,公元263年,刘禅君臣不战而降,蜀汉灭亡。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把目光转向东吴。和刘备开创的蜀汉权政一样,孙坚、孙策⽗子建立的也是一个外来权政,在江东立⾜未稳,然而两人却都英年早逝。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他接过的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地方割据权政,他能不能镇住那些旧臣老将,他能不能发展⽗兄的基业,这在当时都是一个个问号。 但孙权不但很快站稳了脚跟,还将⽗亲孙坚和兄长孙策未竟的“霸业”发展为“帝业”与曹魏、蜀汉鼎⾜而立,建立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权政。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渡过难关的?他的成功之路又是怎样的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家百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风云际会” 易中天:从这一集开始我们讲孙吴,孙吴之主是孙权。孙权不容易。很多人说孙权这个人 ![]() ![]() 先说年幼。孙权接班的时候只有十八岁,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这个说法还要算未成年人。当然他这个未成年人也非同一般,因为孙权十五岁的时候就当了 ![]() ![]() 第二,势孤。势力孤单,这话怎么讲呢?《三国志·孙策传》的传末有孙盛的一句话,叫做“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说孙策创下的这个基业不是一个积德的基业,因此他这个权政是不稳固的。为什么?因为孙氏权政和刘备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权政一样,也是一个外来权政。有些人说这个恐怕不对吧,刘备他是涿州人,就是我们现在河北的涿州人,然后南下到了刘表这里,然后又从荆州带着兵到益州,建立蜀汉权政它当然是一个外来权政;孙坚、孙策、孙权可是吴人啊,他是吴郡富舂人,吴人在吴建立的权政怎么是外来权政呢?三个原因。 第一,孙氏家族在江东不是世家大族,是寒族。《三国志》就说孙坚是“孤微发迹”就是家境是很贫寒的。但有一个说法说什么孙家世代仕吴,这个说法是不打靠得住的,因为后人给这个开国君主作传的时候他总归要,是吧,粉饰一下,说得好听一点。实际上江东士族是看不起他们孙家的。第二点呢,孙坚发迹也不在江东。孙坚是袁术的部下,孙坚是在江西。这个地方还是要 ![]() ![]() ![]() ![]() ![]() 这样三个原因,当孙策带着孙坚的旧部回到江东的时候,江东的⽗老乡亲、江东的世家大族一致认为,孙策这不是回家,这是⼊侵。不把他看作自己人啊,没有什么江东⽗老夹道 ![]() ![]() ![]() ![]() 对于这一点,孙策自己本人其实是心里有数的。我们看他临终的时候做的两件事情。第一个是在他的弟弟当中条一个接班人,大家都认为是要挑一个像他的,结果他挑了一个不像他的孙权。而且跟孙权说得很清楚,说这个南征北战、驰骋疆场弟弟,你不如哥哥我;如果说是要得人心、保江东,这个哥哥不如你。就是孙策也知道不能这样杀下去了。第二就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而且跟张昭说了这样的话:“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就是我这个弟弟二老他如果抵挡不住的话,就请先生取而代之。后面还有一句话非常重要,怎么说的呢?这样的话,即便不能成功“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缓步西归也没有什么关系。很重要的这样四个字:缓步西归。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权在江东立⾜不了,请张昭先生带领我这个队部回江西去,咱不在江东待了。“缓步西归”那个“归”字是非常重要的,回江西去啊,也就是自己也不认为是江东的,江西才是 ![]() 內忧。《三国志·吴主传》讲到了孙权接班时的那个形势,是什么呢?是边远地区的民人没有臣服,就指的是山越,就是指当时江东还有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是不服的。江东世族呢?它这个原话叫“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实际上意思就是说,江东这些世家大族也是不合作的、不支持的。而一些北方来的流亡的那些士人是持观望态度的。事实上甚至孙权接班以后有个庐江太守叫做李术的他还果然就造反了,他马上宣布不服从孙权的导领,而且专门招降纳叛,谁不服从孙权的导领跑他那儿去他都收留。所以这是內忧。 还有外困。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北方袁绍和曹 ![]() ![]()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明⽩,十八岁的孙权接过了兄长孙策留下的割据权政,其实也就是坐到了一个火药桶上。稍有不慎,这个火药桶就有可能爆发,孙策之死带来的“地动山摇”就有可能变成“地烈山崩”那么孙权究竟是如何走出困境,如何渡过这个危机的?谁会在关键时刻助他一臂之力呢? 那么孙权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这就得益于两个人,张昭和周瑜。就在孙权哭个没完、一筹莫展的时候,张昭和周瑜像两 ![]() 而这个意义非常地重大。这个意义为什么重大呢?我们来看一下孙权的政治地图。东吴权政和蜀汉权政一样,也是由三种力量组成的。蜀汉权政讲过了,三股政治力量,第一个是刘备代表的或者说刘备、诸葛亮代表的荆州集团,第二个是李严为代表的东州集团,第三个是以谯周等人为代表的益州集团。它这三股力量是像 ![]() 这三股政治力量,第一种是孙坚、孙策留下的这些人,是孙坚和孙策当年在江西发展,然后带到江东来的,我们称为淮泗军事集团,简称“淮泗将领”那么这一部分人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孙坚旧部,有程普、⻩盖、韩当;还有一部分是孙策的人,孙策旧部,有蒋钦、周泰、陈武。他们都不是江东人,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谁呢?周瑜。这是第一股政治力量。 第二股呢,《三国志》的说法叫做“宾旅寄寓之士”什么人呢?就是东汉末年社会动 ![]() ![]() ![]() 第三股政治势力呢?江东世家大族,简称“江东士族”这些士族在江东地区有四大家族,四大家族按照次序是虞、魏、顾、陆,叫做江东四大家族。 那也就是说孙权的政治地图是这样的,三股政治力量:淮泗军事集团,或者是淮泗将领,我们算它红⾊;“宾旅寄寓之士”或者说是流亡北士,我们算它⻩⾊;江东世家大族,或者说江东士族,我们算它蓝⾊。红⾊代表着什么呢? ![]() ![]() ![]() 而且我们还要知道,孙氏权政毕竟是在江东建立的,江东建立的权政如果得不到本地人的支持,你是不能持久的。蜀汉权政灭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得不到本地士族的支持,就是益州士族总是持一种怀疑、抵抗、不合作态度。孙权要在江东站住脚,继续争取江东士族的合作,也就是说用京北大学教授田余庆先生的话来说,孙权必须实现孙氏权政的江东化。我们回过头来看孙权建国,大家就会知道,最后他一文一武,他的丞相和统帅都是什么人呢?丞相是顾雍,统率是陆逊,全部换成了江东士族,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孙氏权政最后“泛蓝”了。所以“泛蓝”就是江东化。 *孙氏权政的“江东化”说明孙权最终是在江东站稳了脚跟,这为他将来建立“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东吴权政奠定了基础。而周瑜和张昭在孙权最初接班时候的鼎力支持,对孙权掌控局势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周瑜还给孙权介绍了一个重要人物,这个人物对孙权来说也是至关重要。这个人是谁?他来到孙权⾝边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呢? 那么我们明⽩了这样一个背景以后,我们就知道又一个人的意义了,这个人就是鲁肃。鲁肃是周瑜推荐的,周瑜去跟鲁肃说,当今之世,我们要选择一个好的老板,应该选孙权,如何如何,鲁肃就跟着周瑜到了孙权这里。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鲁肃的意义。 第一是⾝份。鲁肃是江西人,这一点他和淮泗军事集团有共同语言,都不是江东人。第二,鲁肃也是“宾旅寄寓之士”就是他也是一个流亡的、依托于权贵的这样一个士人,他依托的是周瑜。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和张昭这些人有共同语言。第三点呢,鲁肃是不喜 ![]() 第二是他投奔孙权的时机。我们知道孙权接班的时候是非常地困难,而鲁肃此刻早就到了江东。我们要知道鲁肃到江东来跟谁来的?跟周瑜来的,但是他到了江东以后他不依附孙策,这一点很重要。就按说你是周瑜的人,你就应该跟着周瑜去帮孙策嘛,他不去。有一条史料说鲁肃和孙策见了面,但是这条史料靠不住,已经被历史学家考证过了,应该是没有见面。孙策去世以后,鲁肃不打算投奔孙权,他打算投奔谁呢?他打算投奔一个叫郑宝的人,这个郑宝是什么人呢?不知道,没传的,可见他不怎么样,不是什么人物。那鲁肃宁肯去投奔郑宝也不投奔孙权,说明当时流亡北士或者“宾旅寄寓之士”这些人不看好孙权,他们是犹豫观望态度,不急于表态,当然也没有反对,不像江东士族那样反孙权,是个中间力量。但是这个时候鲁肃一下子站到孙权这儿来了,这是一个信号啊。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鲁肃就叫做来得巧。而且来了以后跟孙权大谈什么呢?“建号帝王以图天下”跟孙权谈起做皇帝的事情来了,这个支持力度是相当可观的。这是时机。 第三个是途径。一般地说“宾旅寄寓之士”进⼊孙权权政也是靠“宾旅寄寓之士”来介绍推荐,比方说严畯就是张昭介绍的。而鲁肃这个第二政治势力的⻩⾊人物,是那个红⾊人物推荐的,这也特别。而且鲁肃进⼊孙权幕府以后担任的职务是什么呢?武职。开始还是做宾客了,就当了一段时间的宾客,后来出任武职。我们知道孙氏权政一般就是说,武以周瑜为首,以淮泗将领为主;文以张昭为首,以流亡北士为主,基本上是这样一个系统。鲁肃是一个中间人物。这就打破了孙氏权政的格局,表现出一种前两股政治势力合流的趋势,所以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知道,鲁肃投奔孙权,并最终担任武职,不仅表现出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这两股政治势力的合流;而且更进一步来看,既然流亡北士可以进⼊以淮泗将领为主的军事系统,那么,江东士族将来岂不是也可以吗?这就使孙氏权政的三股政治势力…淮泗将领、流亡北士、江东士族有了合流的趋势。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鲁肃投奔孙权并最终出任武职,这件事情意义非常重大。那么鲁肃之后,接替鲁肃军职的是吕蒙,吕蒙是谁?他出任这个职务又有着什么意义呢? 我们知道了鲁肃的意义以后,我们就知道了吕蒙的意义。我们知道孙氏权政的军事将领当中,最重要的是上游统帅,所谓上游统帅就是把守长江上游的。那么孙氏权政的上游统帅是哪些人呢?第一个是周瑜,第一任,周瑜去世以后是鲁肃,鲁肃去世以后是吕蒙,吕蒙去世以后是陆逊,被称为东吴四英将,四大英将,也是四任统帅。那么这个第三任吕蒙又怎么有意义呢?我们也来看他的⾝份。第一,吕蒙不是江东人,他是汝南富邳人,不是江东的。这一点和江东士族不一样。第二呢,这个人没什么文化,叫“少不修书”从小不学习的,所以他也不是什么士人,他不是流亡北士。这一点和张昭他们不一样。第三点呢,他虽然很早就参加了孙策的队部,但是职位很低,开始大概就是一个勤务兵,这叫做“引置左右”跟在旁边的,也就是一勤务员;后来当了一个别部司马,就是当了一个杂牌军的小头目。这个和淮泗将领他们也不一样。所以如果说鲁肃是和三股政治力量都说得上话,那么吕蒙就是和三股政治力量都沾不上边。 因此,我们如果说三股政治力量是红、⻩、蓝三种颜⾊的话,那么鲁肃和吕蒙就是灰⾊的,或者说他具有灰的⾊调。因为一个是都有关系,一个是沾不上边。孙权需要这样的一个灰⾊。为什么呢?他在前期,他需要由灰⾊把他政治地图上的红、⻩、蓝三种颜⾊调和起来。因为灰⾊是可以跟任何⾊彩搭配的,你们会穿⾐服的都知道,灰⾊好搭配。后期呢,他需要一个颜⾊实现他政治地图的“泛蓝”那么鲁肃和吕蒙刚好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所以我们看一看孙氏权政长江上游四大统帅的这样一个任职的秩序,就可以证明田余庆先生的观点是正确的,就是孙氏建国的道路就是江东化的道路。由一个外来的、依靠军事力量建立起的权政,逐步地过渡到依靠本地世家大族力量建立的权政,这就是孙权建国的道路。 当然,这只是我们事后的分析,我们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我们觉得是这样的;而在当时呢?在当时也许只不过是一次风云际会,也不过是一次双向选择。我们来看一看周瑜劝说鲁肃的时候是怎么讲的:周瑜说,现在天下大 ![]() ![]() ![]() |
上一章 品三国 下一章 ( → ) |
品三国无错版是易中天的最新小说,优酷小说网提供品三国无错版最新章节全文精品阅读,更多精彩尽在优酷小说网,优酷小说网是广大完整无缺小说阅读者喜欢的小说阅读网 |